剛剛過去的2018年,對于中國的支付行業來說,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延期、斷直聯、備付金集中存管、網聯的正式運營、線下掃碼支付的普及,這些事情都深刻的改變了中國支付行業的格局。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深水區。
首先,從支付行業的監管角度來說,預期會發生以下變化:
1)將從預付價值、支付科技、支付外包角度重新厘定監管分類;
2)聚合支付和支付外包服務商將以報備形式納入監管體系;
3)市場或將迎來新一輪牌照發放;
4)“信用支付”的監管細則或將出臺;
支付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陸強華,他借用老子的一句話,提出了“支付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觀點:
支付如水:支付是一個服務于實體經濟,服務于萬千商戶的服務行業,是一個構筑互聯網經濟疆域的金融基礎設施。
水利萬物而不爭:支付行業是100%對實體經濟有真實的服務和增益。
第一,不論是C端還是B端,近10年,支付成本實實在在降低了很多。以傳統POS機為例,其價值好幾千塊錢,必須有專線,還要有日常人員巡檢,成本很高,以致很多中小商戶裝不起。多年以后,傳統POS機成本下降,更低成本、更多功能的新型受理終端開始進入成千上萬的中小商戶。
第二,普惠的概念,支付服務了更多的商戶,覆蓋面增長很快。2008年,全國銀行卡受理的聯網商戶是118.2萬戶,10年后的今天,2018年初這個數達到2592.6萬戶。
第三,支付體驗的極大改善?,F在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移動支付為代表的C端支付有了很大的改進,便捷的支付,豐富的場景,優惠的促銷、消費的貸款服務等等。
支付行業的價值 “支付行業是一個有價值,能夠實現帕累托改進的行業”。
第一,支付已經是互聯網的金融基礎設施。共享單車、全民捐款、知識付費、直播等商業模式無不依賴于現代化的支付,特別是邊際成本為零的移動支付。沒有移動支付,90%以上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都不成立。
第二,新支付支持了新零售。新零售的特點是引流、營銷增值和自助性,包括整個人貨場的統一。以盒馬鮮生為例,盒馬店里布滿自助支付掃描,線上線下合二為一,售賣和取餐是自動化的,支付非常便捷,成為新零售的連接點和支撐點。
第三,支付加金融,對金融行業的發展與金融服務的改進立下了汗馬功勞。余額寶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通過支付加理財,實現理財和消費的直接轉換,還可以隨時提現,體驗非常好,流量非常高。
總之,現代社會,支付不僅僅是支付,好的支付能夠促進好的商業,能夠創造好的生活,能夠獲得好的回報。
支付機構贏得戰爭的兩場戰役 支付市場格局的兩大“諾曼底登陸”,分別是快捷支付和二維碼支付。
第三方支付機構剛開始是作為銀行外包商出現的。在快捷支付這一場戰役,由支付寶開始推快捷支付,扭轉了格局。
快捷支付有兩點意義: 首先,打通了銀行渠道,把銀行資金引進來。
其次,對銀行賬戶的覆蓋。用戶在用支付寶的時候,后面可以對接十幾張銀行卡,但是認知的是支付寶。從業務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類似二次發卡行為。一個人可能有十幾張銀行卡,支付寶通過支付賬戶,把十幾張銀行卡發成一張卡。對于銀行而言,這割斷了銀行與客戶的聯系,但是對于支付機構來說,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支付賬戶體系,相當于從銀行賬戶里獨立出來。這個意義非常重大。
在二維碼支付這一場戰役 相當于將原來在線上的支付戰爭延伸到了線下。線下市場比線上大很多倍,是非常大的市場,中間發生了很多的博弈和爭論。但客觀上加速了線上線下的融合,這個進程比電商對實體店的沖擊慢一個周期。但是隨著線上流量成本逐漸與線下持平,線上和線下的套利將逐步消失,融合大勢所趨。
支付賬戶的三大問題
支付賬戶的三大問題,包括支付賬戶的法律效力問題、實名制問題和賬戶管理問題。
支付賬戶的法律效力有點偏弱。第三方支付賬戶的法律效力來源于人民銀行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這個辦法法律層級相對于40多億的支付賬戶數和承載的上萬億的資金規模及其在行業的廣泛影響力而言,法律效力真的有點不夠。
關于實名制問題,現在的刷臉支付涉及到遠程開戶問題,短期內遠程開戶很難放開。目前的支付賬戶是弱實名賬戶,如果刷臉可以得到認可,遠程開戶一旦放行,那么就能讓支付賬戶變成強實名賬戶,如此支付賬戶就可以像銀行的一類賬戶一樣,這意味著微信支付的十個億、支付寶五六個億的客戶,都能在很短時間內轉成銀行一類賬戶的客戶,那么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事實上,我們對于實名制的認識還是不夠全面,覺得在驗過正身就是實名了,實際上,實名制應該貫穿于整個賬戶使用的生命周期,事中事后的實名制監測同樣重要。而我國這方面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關于賬戶管理設計問題,從實地去銀行的體驗看,銀行開二三類賬戶并不是特別積極,原因在于當前銀行的二三類賬戶缺少一定的場景支持,不利于支持銀行的數字化金融發展。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值得去探究。
支付行業的監管問題 支付行業的監管,人民銀行最初發牌照的時候,思路是市場化的思路,只要符合要求就發牌照,發完牌照之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從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開始,整個支付監管環境相對寬松,但隨著P2P風險的爆發,整個互聯網金融監管方向發生了轉變,跟著整個大風向和大氣候走,對支付的監管開始收緊。但另一方面,確實市場高速發展之后,出現的亂象和紊亂到了不治不行的程度。
與此同時,支付監管還存在監管一致性的問題,銀行認為監管層對支付機構的監管力度太松了,對銀行太嚴,存在監管的一致性問題?,F在,隨著對支付市場的綜合治理的不斷深入,監管一致性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另外,風險和收益應該是相互權衡的,不是零風險就是好的。只要你能把損失補償給消費者,就可以把風險的容忍度往上提,前提是要維護消費者的權益。這種理念是科學合理的,現在就是缺少一定的共識和路徑措施作支持。
從監管到強治理
談到監管的變化問題,陸強華提出了兩個觀點。
第一是發展階段的判斷問題。未來的監管應該是從強監管轉向強治理,監管跟治理不一樣,治理更加注重從供給側改革和產業結構的方向來做事情,來消除市場發展中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從根子上來消除風險產生的根源。2019年監管的強度和力度未來會穩定下來,但有些薄弱的環節的市場整頓依然會加強,特別是收單領域的亂象和涉及到資金風險的領域。
第二是為什么說要強治理。供給側分析問題體現出來的矛盾會更加突出,一個是法制化問題,2019年可能是支付行業的法制年。法制化建設的好,監管的壓力就會小,各種關系也容易理順。第二個是定價問題。受利益格局和業務鏈路調整、支付巨頭經營重點轉移等因素影響,定價體系將面臨調整。第三個是市場結構問題,第四個壟斷平臺問題,第五個是中小機構發展問題,第六個是開放問題,這些問題都應該綜合治理。
支付未來會轉向
針對市場機構來說,過去更多強調便捷支付、安全支付,未來的轉向將會是三個方面,第一是善良支付,第二是合理支付,第三是責任支付。與此同時,三個支付之間跟監管之間有一個默契的配合和呼應。
其中,善良支付是一個重要方面,將之定義為遠離黃賭毒,市場機構要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或者要擔負起反洗錢的職責,不能為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商戶和個人提供資金結算服務。
對于合理支付,指的是市場機構不要助長過度貸款、過度信貸,不要跟其他金融風險交叉傳染。
對于責任支付,主要指的是普惠,包括大普惠和小普惠,大普惠應該是一個行業性的技術進步,通過成本降低、服務改善和延伸惠及各種人群,這是大普惠。小普惠更多從企業經營責任來說,不能只挑好的吃,通過更多專注于扶貧、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支持弱勢群體服務等等,這是小普惠,但是能夠匯聚成大普惠。
支付機構發展問題
關于中小機構的發展有好幾種觀點,一種認為牌照發的太多了,整個支付市場不需要這么多支付機構,甚至有認為只要十家就夠了。另外一種觀點是要保持產業和生態的多樣化,應該給予一定的生存空間。
對于這個問題應該辯證的去看,不可能激烈到只剩10家,因為中國支付市場的需求足夠豐富,足夠縱深。但整個支付機構群體隨著市場競爭在不斷淘汰。隨著壓力增大,支付行業發生支付機構棄牌,或者破產都是有可能的。
隨著備付金集中存管和斷直連,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要站著賺錢了。問題是能不能站的住。站不住就退出,還是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
行業發展趨勢
目前大家都在談消費互聯向產業互聯發展轉型,其中支付在消費互聯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面對B端市場,支付能發揮怎么樣的作用?在更大范圍、更深領域對B端支付的切入怎么切,以及很鋒利、很深入,能夠產生大規模效果的、現象級的產業或模式有沒有這些問題構成了對行業發展趨勢的一個思考點。如果對B端、對供應鏈的改造,支付的切入,依然讓互聯網企業占了先,那么銀行可能面臨著第三次被“諾曼底登陸”的風險。 |